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人文学院举办“当代作家写作与地域文化”高端论坛

发布日期:2023-04-07    作者:     来源:     点击:

近日,由我校人文学院主办,辽宁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协办的“当代作家写作与地域文化”高端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钟山》《扬子江文学评论》主编贾梦玮教授、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清华教授、苏州大学季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何平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梁海教授、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张丛皞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吴景明教授、辽宁师范大学张学昕教授,我校社会科学学报主编崔秀兰及人文学院领导班子、相关学科全体教师及研究生、本科生近300人以腾讯会议的方式相聚于云端。我校人文学院509教室为线下分会场。论坛开幕式由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孙彦峰主持,院长谭杰致开幕辞。

学院特聘教授、辽宁师范大学中国文学评论中心主任、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张学昕教授主持会议发言环节并作总结,学院文艺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徐晓杰作学术总结。14位发言人分别从地域文学及研究的宏观层面、东北地域文学的整体与微观层面、其他地域作家作品个案研究三个角度呈现出学者们对当代作家写作与地域文化的思考。

论坛从地域文学研究的宏观层面切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清华教授聚焦文化地理概念,梳理其从非合法性到真正确立、由实到虚、由地方性到世界性视野拓展的发展脉络;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彬彬教授从作家原初语言与普通话关系角度,对当代文学的地域性差异作出了新的阐释;《钟山》《扬子江文学评论》主编贾梦玮从江南文学与江南文化的关联切入,论析了地域哲学对地域文学隐在而深刻的影响。

对东北地域文学的整体与作家作品个案研究是本次论坛比较集中的议题。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丛皞教授在地方性、民族性和全球性的张力中呈现出的地域性问题的大传统背景下,探讨了东北文学传统中的普遍性与独特质素。张丛皞以多作家为例,指出作家若要获得持续的韧性与活力,必须扎根在东北地域文化中,并谈到自身对文学地域研究的体悟;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吴景明教授做了大量扎实工作,梳理了东北地域文化书写的文学史脉络,提炼、分析出其中独特的意象及精神内涵;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梁海教授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对“东北文艺复兴”这一跨界学术热点进行探讨,从影像文本、文学文本两个维度细致阐释了班宇、双雪涛、郑执、李铁等东北青年作家的空间生产技术、表征及背后的生产意义;我校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蒋红艳运用空间理论探讨了龙江小说的黑土地意象。

在地域文学书写个案研究方面,黑龙江省作协主席迟子建受到了普遍关注。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季进教授对迟子建新作《白釉黑花罐与碑桥》进行推荐式细读,挖掘出作品从乡土出发,将历史与现实穿插,反思现实、体认历史的深层底蕴与叙事的独到魅力,及由此带来的地域书写新质素;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平教授从地方人性与地方文化精神的层面切入,探讨人、神两个书写点与其伤怀之美风格之间的关系。他特别提到,三年疫情后重新认识地方性经验与全球性问题这一新命题,将地域文学研究放置于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校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楚金波从生态角度细读了迟子建的《候鸟的勇敢》。我校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孙彦峰对东北本土作家阿城的地域书写的东北元素进行了提炼与解读。我校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李宝华和徐晓杰分别分析了贾平凹、阿来地域性书写中立足地域对乡村、民族、时代乃至于对整个人类命运反思的超越地域性高度。会上,八位学者纷纷表现出对东北地域文学的浓厚兴趣,这是对东北文学、东北文化的振兴,也是对此次主题论坛的致敬。

本次论坛历时近四个小时,对当代作家写作与地域文化展开多维度、深度讨论,其启发并不仅仅止于对当代作家写作与地域文化认识的打开与拓展,更在于一种研究视界的打开与方法获得。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在这一次高端论坛中真正感受到了“高端”的魅力,并激发出新的学术热情。同时,论坛的成功举办也让我校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走入到全国著名学者的视野中,提升了学科影响力,有力推动了学科建设发展的步伐。


(人文学院供稿)                                                                  (责任编辑 李韦函)

上一条:三校手拉手 共促思政课 下一条:人文学院邀请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学昕教授来校讲学

关闭